练箫者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气速(这里指喷气柱离开风门的速度)问题。
1、 初学者:由于还没掌握或没习惯腹式呼吸,最容易出现气速不足的问题。表现为箫声孱弱,音准明显偏低。
(相关资料图)
2、 入门者:掌握了基本的腹式呼吸方法之后,气速提升,箫的声音慢慢结实起来,音准也得到了改善。
3、 进阶者:经过较长时间的坚持练习,对呼吸方法的掌握已经比较熟练,为了追求更好的音色、音量和音准调节能力,练箫者必定会进一步练习提高气速的能力,一般而言,就是要获得“不超吹前提下最大气速”的能力。
前两个阶段的气速错误,在根宁说箫公众号其他文章中已有充分讲述,今天主要说说第三阶段:熟练控制气法和口法,自如获取每个音“不超吹前提下的最大气速”,确实是对箫进阶者的必要技术要求。当然,能达到这个气速,并不代表随时都要达到这个气速——这是一种能力,就好比一辆车最高时速能跑200,但并不会永远都跑200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演奏者应当如何达到“不超吹前提下的最大气速”?更关键的是,在不同的音区,让喷气柱离开风门达到这个气速时,单位时间通过风门的气量应当是多大才对?根据气量与速度、风门截面积的关系,第二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,即:在让喷气柱离开风门达到这个气速时,风门的截面积应当是多大才对?
这个答案就五花八门了。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。为节省篇幅,直接说我的观点:
1、 气速提升的根本动力来自腹部的控制,也就是说,腹部是主要动力源。通过调整风门大小以及角度去影响喷气柱的气速和方向,是提升气速、改变音色的辅助手段。如果腹部支撑不足,口唇用力过大,则声音质量一定不会好。
2、 一般来说,风门的截面形状应缩小为锐利的横卧枣核状。为了节省气息用量,这个截面积应时常保持在较小的水平,否则气息会很快被用光,从而产生气不够用的现象。
3、 在底八度,口唇控制风门截面形状的力度要尽量偏小,或者说,要尽量用最小控制力度达到辅助控制气速的效果,以获取最佳音质,且因为此时的气速不高,较大的风门截面并不会带来过多的气息浪费;在中八度及以上,则口唇控制风门截面形状的力度应随着音的升高渐次加大,从而在辅助气速提升的前提下获取更好的音质,并能够自如地控制音量。
最后说的第三条,是出错最多的地方。
上一篇:如何供应双层奶油布里_世界报道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